随着中美对抗日趋激烈,面对快速崛起的中国而颇感力不从心的美国,逐渐另辟蹊径,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帮手共同围堵中国。
这也不奇怪,毕竟印度在过去的数十年时间里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就在数年前,印度的GDP总量更是一举超过其宗主国英国,成为世界上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经济体。
也正因此,有人认为印度至少已经在4个领域完成了对中国的超越,假以时日,印度将成为中国的又一劲敌。
如果说印度有什么与科技相关的行业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与地位,那么一定是其畅销世界的仿制药产业。
早在2015年,印度就坐拥超过3000家药企和一万多个制药单元,印度的制药产业以占世界2.4%的企业规模,生产了占世界10%的药品总量,其实力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据欧美医药专刊的统计,印度的制药产业在2011-2020的十年间,保持了平均11.3%的年均增长率。2017年时,印度的药品市场规模还只有不到300亿美元,可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就暴涨到了约550亿。
而从药品的结构上看,印度制药产品中的仿制药份额稳定保持在70%以上,是印度制药产业的绝对基石。
作为一个仿制药的生产和出口大国,印度的仿制药出口占比一直稳定维持在20%以上,在2020年,印度的仿制药出口总额就达到了400亿美元的规模。
凭借物美价廉的产品,印度甚至获得了“世界药房”的美誉,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曾公开为印度仿制药,称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的大热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仿制药便是来自印度的产品。
当时世界的主流专利保护法是同时保护产品专利和方法专利,而印度的新法则只承认方法专利,这意味印度药企可以光明正大地通过逆向工程对欧美药品进行仿制,此外,新的专利保护法还大幅度缩短了欧美药物的专利权年限,进一步为仿制药的发展拓宽路径。
但作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组织(GATT)的一员,印度于1995年自动加入WTO,作为加入条件,印度被迫签署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该项协定规定了印度政府必须逐步将专利法案与世界主流规则同步,这意味印度仿制药的后门将被堵上。
不过印度人很快找到了新的漏洞,在新的专利法中,印度宣布只承认1995年以后的新药受到保护,之前的则一概不认账。
同时,印度还进一步将新药品的相关衍生产品排除在专利法保护之外,要知道,全球每年上新的上千种药品中,绝大部分属于衍生药。
凭借官方亲自下场的开绿灯行为,印度的仿制药得以称霸全球,但欧美纵容其做法的背后也有着难以言说的考量:那便是将印度作为他们新药物的试验场,某种意义上讲,印度人民便是欧美药企的“人形小白鼠”。
诚然,印度在仿制药产业上远甚于中国,但终究不是正途,未来面对中国真正崛起的自研药企,印度的优势也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
早在世界之初,印度就被国际主流意见认定为最有可能在人口上超越中国的国家,事实也的确如此,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在2023年年初发布的《2023世界人口报告》中指出,印度的人口将在年中超过中国约300万人,达到惊人的14.286亿人。
考虑到印度糟糕的基层治理体系,其人口普查的漏洞应该相当之大,因此,印度还存在着数量众多的“黑户”存在,其实际人口数量恐怕比账面统计上要多不少。
印度虽然国土面积不过315万平方公里,仅为我国的1/3,但其土地有一半为肥沃的平原,其北部的恒河平原面积便与我国东北+华北+长江下游的平原面积综合差不多。
即便是德干高地,也用着大片优质的耕地,据印度官方统计,其可耕面积达到了15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美国,与之相比,我国适宜耕种的土地面积不过115万平方公里而已。
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是典型的一年三熟之地,同时,其降雨也十分充沛,再加上三面临海,农业生产最为重要的水资源印度可谓是一点不缺。
以印度相对不那么适宜耕种的德干高原为例,其年均降水在1000--2000mm左右,同时因为靠近赤道,光照和热量也十分充足。
靠着如此优渥的自然条件,在德干高地上形成了媲美我国东北黑土地的“黑棉土”,如此条件,令同为传统农耕大国的中国也羡慕不已。
中国的快速崛起,离不开庞大人口规模带来的“人口红利”,而作为反例的俄罗斯,虽然坐拥世界最幅员辽阔的国土,却因为始终不振的人口而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整个国家止不住地滑向下坡路。
毫无疑问,人口优势使得印度受欧美主流资本所信赖,获得大量的投资与政策倾斜,这是印度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底气所在。
但印度庞大的人口优势却未必能全部发挥出来,因为其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严重影响了社会活力和阶层的流动。
种姓制度的存在,造就了印度极其庞大的文盲群体、不被世俗所接纳的“贱民”和低种姓阶层,这部分人口始终被排斥在社会系统之外,因而难以称得上真正的社会人口。
作为印度人最大共识、也是立国之本的印度教的基石,种姓制度在肉眼可见的未来将很难得到改善,这无疑会极大程度地削弱印度的人口优势。
相较于仿制药这样上不得台面的东西,如果说印度还有什么能真正令世界信服和称赞的领域,那么必然就是其优秀的电影产业了。
反直觉的是,印度的电影工业起步早比人们想象中的要早得多,甚至早得早在现代印度这个国家成立之前,印度地区的电影便已落地发芽。
作为英国最为重视的海外殖民地,贫弱落后的印度得以便利地接触欧美最新的科研成果,至少对于少数统治阶层来说是这样。
早在1896年,印度就在孟买上映了第一部电影,发展到现在,印度的电影制作产业每年都能生产超过一千部影片,其产量雄踞世界第一,连素以电影工业发达的美国好莱坞也要相形见绌。
据世界电影协会的相关统计,印度在2018年时的电影产业规模便达到了23亿美元,作为一个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美元的国家,这个数字可谓相当优异。
在语种上,除了最为知名的宝莱坞以印度语为主,还有孟加拉语、泰米尔语和马拉雅拉姆语等41种语言;而题材则在天马行空极富创意的同时,也不乏具有深度思考价值的佳作,例如在中国市场颇受好评的《三傻大闹宝莱坞》。
其一,印度有着完善的电影工业基础,其以孟买的好莱坞为主,以安得拉邦的托莱坞和泰米尔邦的托莱坞为辅,辅以众多的各语系电影基地,形成了一套极为完善的电影流水线制作工业。
印度的第一部电影法诞生于1918年,在其独立后,印度又迅速于1952年通过了新的《电影法》,并以欧美为参考不断更新和完善新法。
其三,印度由于特殊的种姓制度,孕育出了一大批深受电影文化熏陶的演员世家。例如,《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男女主角卡琳娜和阿米尔汗边都是出身电影世家,阿米尔汗8岁时便参演了第一部电影。
相较于烂片丛生、过分依赖毫无演技的流量明星支撑票房的中国电影,印度电影的确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
除了上述的内部优势,印度最大的依仗则来自于优越宽松的外部环境,相较于从立国之初就被欧美所封锁,后来又与苏联交恶、同时被世界两大超级强国孤立的中国,印度在国际上的处境要好得多。
在政治上,作为南亚次大陆的唯一霸主,印度是控制印度洋一带的区域性强国,而欧美与苏联素来在印度洋没有太多的利益,因此也就避免了与印度的冲突。
相反,没有太多精力在南亚和印度洋建立地缘存在的苏美,反而迫切需要通过拉拢印度来填补其全球战略的空白。
此外,印度作为英国多年的殖民地,即便在独立后也与宗主国关系密切且深受其影响,凭借这层关系,印度也很好地搭上了欧美这条线。
基于地缘政治的需要和历史渊源,印度一直都在欧美世界很吃得开,这就使得印度从未经历过中国这样被大国封锁的不利境况,反而获得了不少国际政治上的好处,例如在其数次打算吞并巴基斯坦时,美苏就同时装没看见,放任其所作所为。
相较于直到21世纪初才线”这样的顶尖武器的中国,印度早早就拿到包括美国“F-16”和法国“阵风”这样的各国尖端武器。
此外,印度不仅能轻易购买到尖端武器,还能便利的获得技术转让,这对于其发展本国的军事工业有着极大地裨益。
期间,特朗普表示:“今年起,美国对印度军售数额将增加数十亿美元,我们还将为最终向印度出售F-35隐形战斗机铺平道路。”
在经济上,印度也成了欧美制衡中国的又一个新兴市场和工业国家,因而长久以来都颇受欧美资本的青睐,获得了大量的外国投资。
以墨西哥和越南的体量显然难以承接中国的庞大工业,唯有印度才有可能实现对中国的替代,因此,美国资本在近几年一直有意识地、以政策为导向地加大在印度的投资,这无疑为印度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但即便有着远甚于中国的优越环境,印度却并没有利用好这些优势,甚至因为沉溺于这些“毒药”最终反噬了自身的发展。
例如在本土军工业建设上,能随意购买外国尖端武器、获得先进的技术生产线转让,并没有促进印度本土军工业的发展,反而患上了严重的“造不如买”思想,并最终使得印度的本国军工生产数十年如一日的停滞不前。
更容易受到欧美资本的倾斜,也让印度人变得贪婪且短视,其恶劣的营商环境不断腐蚀着印度的国际信誉,各国大资本纷纷停止对印度的投资将最终摧毁印度经济的未来。
诚然,印度存在着许多的顽疾阻碍着它的发展,但凭借其庞大体量为基础,辅以优越国际环境带来的外部扶持,其早晚成为下一个颇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新兴国家和区域性霸主。
因此,我们有必要收起不合时宜的自大与傲慢,正视印度的崛起,唯有秉持“在战略上藐视,在战术上重视”,才能真正让中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