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业还需高校从学生角度审视自身

内容摘要包万平 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最近,所有大学都在忙着推进学生就业,一些高校甚至对相关专业院系下达了“死命令”,要求相关人员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学生就业率“稳中有升”。大学生就业是高校的常态化工作,国家层面也对此作出了明确要求

包万平 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

最近,所有大学都在忙着推进学生就业,一些高校甚至对相关专业院系下达了“死命令”,要求相关人员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学生就业率“稳中有升”。

大学生就业是高校的常态化工作,国家层面也对此作出了明确要求。比如,《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便明确提出“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至于如何做学生的就业工作,从目前情况看,各高校的主要做法无外乎如前文所言的压力层层传导,此外没有太多新举措。很多高校并没有看清楚学生就业难的本质是什么。严格意义上来讲,学生就业难题源于高校治理本身,在于人才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学科专业设置存在问题。

近年来,不管是外部企业还是内部学生,都对高校的人才培养颇有微词。企业担心招聘的学生质量差,很多学生也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颇为不满。但是,不少高校似乎极为麻木,对社会发展及学生的现实诉求缺乏及时的反应能力,这导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日积月累,最终反噬到学生就业端口上。

因此,在新形势下,要根本破解学生就业难题,高校必须学会从学生视角审视自身,让学生在人才培养中拥有相应话语权、决定权。特别是在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上,必须让学生参与决策。

目前看,让学生参与这些工作似乎有点难,原因就在于高校对学生的工作更多依赖于单向度的管理,忽略了从学生视角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客观来讲,学生是高校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也是高等教育经济成本分担的重要主体。这时,学生就是高校名副其实的“顾客”和高校教育服务的消费者,他们要求高校不仅要保证其受教育权,还要更好地满足各自的不同发展要求和学习需要,特别是就业需求。这种“消费者”的身份特点决定了学生对高校教育享有更充分的选择权、评价权、参与权。因此,学生参与高校的就业与发展工作,特别是其中的人才培养环节至关重要。

最近召开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推进会明确要求高校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全面客观看待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成效和问题,要认清新形势下学科专业存在的新问题、新挑战。严格意义上看,高校早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化、学生就业现实等,长期且主动地进行学科专业的迭代升级。但这个问题迟迟未得到解决,一些高校的学科专业严重落后于市场需求,且不注重招生、培养过程及就业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在人才培养和需求上出现了许多问题。

为此,高校要以学生就业为起点,重新审视高校的办学理念是否出现偏差。办学理念是高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的指导思想。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办学中往往追逐排名、科研成果等显示度较高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将学生就业等根本性问题抛诸脑后。这显然是本末倒置,因此有必要重新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如果不重拾高校育人的本质和属性,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高校的存在将会出现合法性危机。

具体在就业难题上,因为管理者往往习惯于站在“上帝”视角,而非从学生角度思考办学治校问题,所以很多工作都不利于学生的就业,或者说学校的发展。因此,学生要参与同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重要工作,特别是学校的重大决策。

重大决策是高校内部治理的重要内容,它既能推动高校改革、谋划发展,也会对学生发展、就业产生实质性影响。为此,学生必须在学校的重大决策中有发言权,比如学科与专业建设、年度预算、审议办学质量等,学生代表要和教师代表一起参与讨论和决策。

另外,还要保证学生对人才培养环节的参与权,特别是对教学决策的参与,比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任课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等。

我国高校在进行教学决策时,往往并不注重学生的参与。但事实上,教育教学是一个交往与商谈的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应置学生于不顾,最起码应该听听学生的意见和诉求,以及学生的未来就业需求。对于给学生开什么课、安排什么教师、如何考核等现实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这对于学校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教”的方面而言,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可以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既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知识等,也为学校完善治理、制定教育教学政策提供依据。从“学”的方面而言,学生参与教育教学,一方面能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利于主体意识养成;另一方面能保障学生的基本权益,同时也可以增进师生和管理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