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下半场”如何实现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自2019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四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颁发5G业务经营许可证以来,5G发展已经来到第六个年头。按照每隔十年出现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行业规律,5G的发展阶段已经过半。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恰好也将进入下半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自2019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四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颁发5G业务经营许可证以来,5G发展已经来到第六个年头。按照每隔十年出现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行业规律,5G的发展阶段已经过半。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恰好也将进入下半程,我们可借此机会,对5G的发展历程做阶段性回顾,并对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出分析与展望。

5G供给侧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过去五年多来,中国产业界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5G移动通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5G基站总数已达425.1万个,占移动通信基站总数的33.6%,每万人5G基站数接近30个。5G网络覆盖已经从“市市通”扩展到“县县通”,并持续向乡镇和行政村延伸。

中国5G网络主要部署于中频段,在网络容量与覆盖之间获得了较好的平衡,保证了5G的使用体验。宽带发展联盟的《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我国移动通信用户使用5G网络访问互联网的平均下载速率就已达到228.75Mbit/s,远高于使用4G网络获得的43.48Mbit/s,且呈现逐季度提升的态势。

日渐完善的网络覆盖和不断提升的用户体验,促进了5G用户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14亿户,已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56.7%。

5G网络不仅服务了广大消费者,还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末,我国5G应用已覆盖国民经济80个大类,工业互联网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1.7万个。5G行业应用已经广泛渗透工业、医疗、农业、交通运输、采矿等领域,在大型工业企业中的渗透率已达37.1%,并逐渐向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扩散。

可以说,在5G发展的近六年时间里,我国产业界已在网络部署、应用发展、生态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5G第一市场。

5G发展面临需求侧挑战

我们必须看到,5G的市场经营仍面临诸多挑战。自2019年11月5G商用业务上市以来,全国移动数据业务收入增速一直在低位徘徊,并于2023年开始进入下滑区间。2023年全年的移动数据业务收入较上一年出现了0.9%的下降;至2024年,移动数据业务收入又出现了同比1.5%的下降。与此同时,移动数据流量增速也明显放缓。在5G商用业务正式推出之前的2019年,移动数据流量增速达到了71.6%,此后移动数据流量增速逐年放缓,截至2024年,全国移动数据流量同比增速仅为11.6%。5G用户数量的增长虽然带来移动数据使用量的增加,但未能改善电信运营商的经营业绩。2019—2024年国内移动数据业务市场表现见表1。

观察全球市场可以发现,移动数据流量增速放缓并非中国独有现象。根据市场研究公司Omdia的观察,2024年全球蜂窝移动数据流量增速首次降至20%以下,而流量增速放缓的现象在移动数据业务发达的市场愈发明显。韩国监管机构的数据显示,在2024年前10个月,韩国市场的蜂窝移动数据流量增速仅为6.8%;而在我国,长三角地区作为经济最为活跃、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2024年移动数据流量增速仅为3.8%。

这些数据表明,消费者对移动数据流量的使用并未随着5G的普及而显著增加,反而是逐渐接近了“天花板”。这一现象不但对电信运营商传统的以流量销售为基础的商业模式构成挑战,也将影响运营商对网络的投资力度,进而对整个移动通信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

在5G政企市场,虽然经过近六年的发展,5G行业应用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整体业务规模仍然有限。中国移动2024年财报显示,其5G专网业务收入达到87亿元人民币,虽然取得了高达61%的增长速度,但收入规模仅为同期政企市场业务总收入的4.1%,在中国移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尚不到1%。

5G行业市场的发展受到网络部署、终端生态、不同行业发展节奏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部署成本是政企用户决定是否选择5G应用时必然考虑的重要因素。Omdia在北美、西欧和亚太地区的企业用户调研显示,高昂的部署成本是影响企业用户选择5G专网的首要障碍。

可见,无论在消费者市场还是在政企市场,当前5G发展均面临某种程度的需求不足,使5G先进的技术能力无从发挥,更影响了电信运营商在5G市场的商业回报,进而可能对移动通信技术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激发市场活力,促进5G“下半场”平稳发展

为促进5G“下半场”的平稳发展,必须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市场需求。在这一过程中,电信运营商需要转变传统的以规模和数量增长为首要目标的经营思路,转而更加注重价值的提升。在业务增长普遍面临“天花板”的情况下,更加需要注重用户体验和细分市场,以细分市场和场景化经营促进业务价值的提升。

Omdia的全球消费者调研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愿意为更高的网络速率支付额外费用,这表明基于用户体验的差异化经营将具有良好的需求基础。目前,全球市场上已有20%左右的电信运营商开始提供以数据速率为差异化维度的资费套餐。先发市场的经验表明,基于体验的业务模式对于维持甚至提升用户ARPU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基于体验的业务模式基础之上,一些先行运营商更进一步,开始提供场景化业务,例如新加坡电信利用网络切片技术在新加坡国庆节游行、F1赛车比赛等大型活动期间,为付费用户提供优先接入服务;北京移动则利用最新部署的5G-A网络,在工体举办的大型赛事中,为球迷提供保障网络速率的“场馆包”。

这些场景化的业务设计将有助于运营商发掘“长尾”需求,促使用户体验先进的网络,既提升了用户价值,也能帮助运营商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有望成为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的新热点。同时,场景化经营必然需要聚焦本地的细分市场,对运营商的经营体系和网络平台的灵活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运营商在坚持全国统一的经营策略和鼓励因地制宜的业务创新之间建立更有效的平衡。

在5G政企市场,运营商需要适应天然的“长尾化”特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自身擅长的细分市场,同时正视企业多样化的需求,采取灵活的经营策略,尽力扩大5G政企市场规模,优化成本结构。例如,Omdia的企业调研显示,即使在那些已经为企业用户分配专用频谱的市场,仍有相当比例的用户选择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建设自己的5G to B应用。此外,使用专用频谱部署5G专网的企业虽然可能并未选择与运营商合作,但其5G专网部署仍有助于扩大整个5G to B的产业规模,进而促进产业生态成熟,降低整体部署成本。

与此同时,依托国内相对成熟的5G to B产业生态,中国产业界有机会向国际市场输出5G to B技术方案、应用生态和部署经验。尤其是与自身云计算、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系统集成等数字化服务能力相结合,有望为国际用户提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中国方案,并促进国内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扩大5G to B产业规模,同时提升中国在全球ICT产业界的影响力。

2024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打造“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提出“有序开展工业5G独立专网试点”,并“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国际化发展,支持‘5G+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服务、标准、应用走出去”。这些举措有助于扩大5G to B产业整体规模,推动产业生态的进一步成熟发展。

总之,过去我国5G发展已在供给侧取得丰硕成果,而在5G“下半场”则应着力激发市场活力、提振需求,以需求促发展、以需求促创新,为下一个技术周期的创新与发展做好准备。这一方向也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要求相吻合。进入2024年下半年后,移动数据业务收入的下滑速度已经放缓,显示出向好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若能有进一步的利好政策出台,如在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中加强对5G、5G-A相关产品的支持力度,则必将进一步刺激市场需求,助力5G“下半场”的持续发展与创新。我们期待政府与电信企业在支持政策和经营创新两方面同时发力,进一步激发市场需求,促进5G“下半场”的持续发展。

*本篇刊载于《通信世界》2025年4月25日*

第8期 总966期

原文标题《激发市场需求 促进5G“下半场”持续发展》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