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任领导班底上任后的首份答卷,华夏银行(600015.SH)2024年业绩颇为亮眼。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公司资产总额43764.9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8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6.76亿元,较上年增长4.98%;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实现“双降”。
随着3月17日新任董事长杨书剑正式履新上阵,华夏银行也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华夏银行五年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今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任“掌舵者”将如何引领华夏银行转型破局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资产质量稳步提升
正如华夏银行行长瞿纲在年报行长致辞中所言,“华夏银行将始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以防控经营风险为永恒主题。”得益于风险治理体系升级,华夏银行2024年的不良贷款率进一步降至1.6%,成为近九年来最低水平。
具体来看,资产规模方面,截至2024年年末,华夏银行资产规模43764.9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17.25亿元,同比增长2.86%;贷款总额23663.1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67.34亿元,增长2.46%;存款总额21513.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4.25亿元,增长1.01%。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4年末,华夏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79.14亿元,比上年末减少5.91亿元,下降1.53%;不良贷款率1.60%,比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61.89%,比上年末上升1.83个百分点。
对于贷款质量管控,华夏银行在年报中表示:“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关注类贷款率、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58%和1.60%,比上年末分别下降0.16和0.07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的比例为70.65%,持续保持在100%以内水平。”
除了加大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华夏银行还积极备足抵御风险的“弹药”。截至2024年末,华夏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44%、11.7%和9.77%,较上年末分别上升1.21%、1.22%和0.61%。
从华夏银行的分红策略也不难看出,其将风险防控置于首位。根据华夏银行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公告,公司全年共派发现金股利每10股4.05元(含税),分配现金股利64.46亿元,全年现金分红比例为25.04%。
“本公司目前仍处于持续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2024年度现金分红兼顾了股东投资回报和本公司可持续发展需求,保持了分红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留存的未分配利润用于补充资本,支持本公司长期战略实施。”华夏银行在年报中进一步表示。
经营转型提速
与此同时,在经历了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的营业收入下降态势后,华夏银行在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正增长。
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华夏银行实现营业收入971.46亿元,较上年增长4.2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6.76亿元,较上年增长4.98%。
从营收结构来看,非利息净收入为华夏银行的业绩增长贡献颇多。2024年公司实现非利息净收入350.83亿元,同比增长54.11%;实现利息净收入620.63亿元,同比下降11.89%。
近三年来,华夏银行的非利息净收入占比持续走高。2022年利息净收入占比为79.20%,非利息净收入占比为20.80%;2023年利息净收入占比为75.58%,非利息净收入占比为24.42%;2024年利息净收入占比为63.89%,非利息净收入占比为36.11%。
从今年一季报及此前年报情况来看,净息差收窄依然是众多银行需要直面的挑战。平安银行今年一季报显示,其2023年末、2024年末和今年一季度末的净息差分别为2.38%、1.87%和1.83%。南京银行2024年年报同样显示,其2023年末和2024年末的净息差分别为2.04%和1.94%。
在此背景下,非利息净收入成为银行寄予厚望的“第二发展曲线”,各大行的收入增长持续性也自然备受关注。具体来看华夏银行2024年的非利息净收入: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54.43亿元,比上年减少9.59亿元,下降14.98%,主要是银行卡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减少;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汇兑收益合计为243.82亿元,比上年增加118亿元,增长93.78%,主要是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加。
对于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长的原因,华夏银行归因为在2024年把握债券市场利率下行机遇,加大了债券市场交易力度。“2025年,华夏银行继续积极关注市场变化,择机配置或把握波段交易,保持投资合理收益。”
对于后续如何激发盈利增长动能,瞿纲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将从三方面着重推进:“一是夯实客户基础,强化集团化批量获客;二是深化成本管控,加快存款高质量增长、加大低成本市场化资金组织,降低负债成本;三是拓宽中收增长来源。不断加快渠道、产品建设,丰富业务品种。”
规模与质量求解平衡点
多项核心业绩指标量质齐升的背后,如何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达成规模与质量的平衡,已成为华夏银行不容忽视的挑战。
无论是营收占比还是地理区位,京津冀地区都无疑是华夏银行的“大本营”。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华夏银行在京津冀地区实现营业收入434.3亿元,同比增长18.1%;实现营业利润159.9亿元,同比增长65.79%。在所有地区中营收和利润的增速均位居第一,增长势头强劲。
高增长态势下,伴生性挑战逐渐显现。以贷款情况为例,截至2024年末,公司在京津冀地区贷款余额达5296.24亿元,占总贷款的22.38%。尽管体量上维持优势地位,增速却呈现负增长。相较于西部地区8.56%、粤港澳大湾区6.95%和长三角地区5.16%的贷款增速,华夏银行在京津冀地区贷款余额由2023年的5608.32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5296.24亿元,负增长的表现难言乐观。
不良贷款方面,京津冀地区不良贷款余额虽然有所减少,由2023年的200.03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194.38亿元,但不良贷款率却由2023年的3.57%上升至2024年的3.67%。华夏银行也在年报中坦言:“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地区不良贷款率比上年末有所上升,其他地区不良贷款率呈下降趋势。”
在年报中,华夏银行表示将坚持深化“京津冀金融服务主办行”建设。作为营收压舱石和自身大本营,华夏银行将如何实现京津冀地区贷款结构从“规模驱动”向“质量优先”转型,又将采取哪些措施延续营收净利双增、不良双降的向好趋势,都有待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