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上发布的《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预计,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量将突破万台,市场规模达82.39亿元,占据全球市场半壁江山。这场由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共同驱动的变革,正在重构机器人产业格局,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革命,正在将“机器人管家”的科幻场景变为现实。
我国机器人产业
呈加速冲刺发展态势
《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的预测,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量将超万台,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2.39亿元,占全球半壁江山。从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到整机制造,从算法优化到系统集成,我国科研团队和企业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人形机器人性能不断提升。
在技术层面,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感知能力和智能决策能力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一些先进的人形机器人已经能够实现较为复杂的动作,如行走、奔跑、抓取物体等,其感知系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传感器获取周围环境信息,并做出相应反应。智能决策算法的发展让人形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指令,自主完成任务。这些技术进步为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行各业加速布局机器人产业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各行各业的关注,众多领域纷纷加速布局。第137届广交会首次增设服务机器人专区,这一举措不仅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了展示平台,也反映了市场对服务机器人的巨大需求。
各地举办人形机器人半马赛事,这不仅是对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活动。通过赛事,企业可以展示自身技术实力,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赛事也吸引了公众的关注,提高了人形机器人的社会认知度。
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用智传网助力人形机器人高配“具身智能”,为机器人赋予了更强大的智能能力。智传网技术可以实现机器人之间、机器人与云端之间的高效通信,让人形机器人能够实时获取和处理大量信息,从而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完成各种任务。
机器人应用领域应转向C端市场
机器人市场化,需求是关键。专家预测,未来5—10年,机器人可能长得更高,去开冰箱、浇花、洗菜、洗碗、搬行李等,可以“具身”,未必是人形。然而,目前机器人应用在B端的比例远大于C端。在工业生产、物流仓储等领域,机器人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但在C端市场,机器人的普及程度还相对较低。
要让机器人真正走进“百姓家”,规模化生产是必由之路。规模化生产可以降低机器人的制造成本,从而降低产品价格,使更多消费者能够承受。
例如,一些家电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将机器人技术与家电产品相结合,推出具有智能服务功能的家电机器人。这些产品如果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价格将更加亲民,有望进入普通家庭。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将不断提高,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图片来源:摄图网)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