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一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身高管理及生长发育门诊外早已坐满了等候的家长,嘈杂而略显闷热的场景,不由得令人有些焦虑。“孩子已经6岁多了,身高才114厘米,这可怎么办?”一位带着孙子来就诊的爷爷,一手攥着病历本,一手拉着孙子匆匆走进诊室,声音里带着急切。
记者近日发现,不少家长开始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带娃“追高”的“经验帖”。在一篇帖子下,记者看到,点赞和跟评甚是火热,仅网友留言就有500多条,家长们纷纷在评论区交换着各自的就诊经历和体会。
龙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李倩说,自2022年8月龙华医院开设“身高管理及生长发育门诊”以来,门诊量逐年攀升,2024年已突破2200人次,诊室从每周一个半天扩至三个半天。
采访中记者看到,经过简单的症状问询后,李倩开始给10岁的小睿(化名)把脉。一旁的母亲刘女士眉头紧锁:“我身高一米七,孩子的父亲一米八,之前我们在其他医院做的监测结果显示,预计她(小睿)只能长到一米六,我不太能接受。”当记者问刘女士希望孩子长到多高时,刘女士表示:“一米七左右吧,至少不要比我矮。”
李倩说,在门诊,家长们都有着普遍的焦虑。一名男孩预测成年身高约一米七,家长难以接受:“我们全家都是高个子!”但评估显示,孩子年生长速率正常,骨龄与实际年龄相符,无需医学干预。李倩说,她也会常劝家长放下执念,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孩子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而不是盲目看数据。
对于一些想要“追高”的家长,李倩也特别提醒:不论中医还是西医,医学对身高的干预都要基于专业、科学地评估和检查。她解释,西医通过身高体重等发育的关键数值、生长速度、身材匀称度、骨龄、B超等评估生长发育水平,中医在此基础上,依据孩子不同的体质特点,结合当下的身体状况辨证施治。“比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可能是肺脾气虚,需要健脾补肺;胃口不好的,可能是脾胃不和,需要运脾和胃”。对于确诊“身材矮小症”的儿童,西医建议使用生长激素,但需要排除相关疾病和全面评估。如果是身高偏矮的,处理方式与“身材矮小症”有很大区别。对于只是偏矮的孩子,需优先调整营养、运动、睡眠、起居等,并找到导致矮小的原因对症处理。
此外,若想寻求医学干预,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切勿轻信一些机构夸张的商业宣传,如独家偏方、增高“秘笈”等。盲目注射生长激素、冒险“断骨增高”等偏激的手段,更是严重影响健康,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绝不可取。
面对身高焦虑,科学引导尤为重要。一些家长若对孩子的身高有要求,应定期监测孩子的生长曲线,若年增速低于同龄标准,再寻求专业评估,“遗传对身高的确有重要影响,但营养、运动、睡眠和心理状态等后天因素同样关键。”李倩提到,有些孩子虽然暂时偏矮,但饮食均衡、睡眠充足、运动合理、情绪稳定,也可能属于“晚长型”。
“每个孩子的生长节奏不同,就像有的花开在早春,有的等到盛夏,给孩子一些时间,别让焦虑压垮了成长。”李倩说。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