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产品技术发布会,原本预测是千人规模,实际注册人数却翻番;会场内座无虚席,会场外热烈讨论……华为云生态大会2025这一场景折射的正是当前澎湃涌动的科技创新热潮。尽管全球经贸摩擦加剧,关税阴霾笼罩,但我们依然有信心直面挑战,在重压下见证科技创新的力量。
当大模型“国产之光”DeepSeek七天用户过亿、上线20天全球日活突破2000万,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人工智能应用时,一位业界资深人士曾感叹,我们见证了历史。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得益于技术架构、数据策略、工程实践三方面的关键突破,DeepSeek成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算力封锁下的有力破局,很好地证明了我们的竞争优势:通过有限资源的极致高效利用,实现以少胜多。
这样的创新和突破如今同样出现在国产算力领域。尽管业界公认GPU是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硬件,但算力集群的表现依然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软硬件要素的综合集成与优化,而这一基本特点,正是中国算力产业面对外部遏制时的破局关键。华为云近期发布的CloudMatrix 384超节点等一系列产品及解决方案,就是通过软硬件架构的创新、集成优化,补齐了核心硬件的短板,实现了算力集群多项性能指标的突破。
在“极致高效”的同时,开放开源也是科技创新的力量源泉之一。从大科学设施提供开放研究平台,到鸿蒙、欧拉等国产操作系统纷纷开源;从国产大模型坚持走开源路径,到人形机器人开源训练数据……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以开放创新的姿态积极拥抱技术浪潮。而开放创新的另一面,则是众多科技企业选择在群策群力、抱团取暖的路径中快速突破。
面对国际竞争对手多年来形成的强大生态壁垒,在领军科技企业的带领下,国内科技新生态正在快速成长。
数据显示,我国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已超过19万项,占全球比重约2/3;中国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蝉联世界第一。德国《时代》周报网站报道称,中国高科技行业已经不是第一次用创新产品征服世界了,“只要想一想TikTok在全球的成功,或中国电动汽车以令人目眩的速度进军各国市场,就能明白。”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的力量还来自对“科技向善”理念的追求。
华为云生态大会2025上,一位汽车业专家的发言令人印象深刻:当我们在谈论AI的时候,谈论的应该是如何使用技术去放大人类的善意。让挪威的极光、撒哈拉的黄沙、东南亚的雨季,都成为智能驾驶的验证场,技术支撑的不仅仅是车辆,更是用户对未知旅途的勇气;全球化不是市场的扩张,而是责任的延伸;最终衡量我们成功的不是销量数字,而应该是当每一位用户在握住方向盘的时候,他眼中那份安心的光芒。
当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创新生态蓬勃生长、科技向善刻入创新基因,我们见证的是科技创新为中国经济注入的强劲动力,更是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肇始。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