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智能终端正逐步摆脱表面创新,真正走深向实

内容摘要飞象网讯(易欢)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不断向纵深推进。在这一进程中,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已从以往的单点突破,转变为多技术协同共进、群体性迭代演进的全新模式。在这一趋势下,诸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卫星通信和大数据

飞象网讯(易欢)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不断向纵深推进。在这一进程中,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已从以往的单点突破,转变为多技术协同共进、群体性迭代演进的全新模式。

在这一趋势下,诸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卫星通信和大数据等一批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关键技术持续取得重大突破。这些突破犹如强劲引擎,为终端行业的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加速了其变革进程。新一代智能终端正逐步摆脱表面创新,深入到行业核心领域,从功能、性能和应用场景等多维度实现质的飞跃,真正走深向实。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社会正稳步迈向智慧化时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与广阔前景。 

新一代智能终端呈现“四新”趋势

新一代智能终端指基于信息通信技术,以强感知、强计算、强交互、强体验提升为目标,能够执行多元化复杂任务,为用户提供强智能服务的新型智能终端。新一代智能终端与传统智能终端在交互方式、服务方式、应用范式及业务场景等方面具有显著区别。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新一代智能终端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强调,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创新与突破,应用场景的不断延伸与丰富,用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日益变化与增加,新一代智能终端的范畴将呈现不断扩展的趋势,并囊括更多融合新一代数字技术和创新科技、满足更广泛消费及行业需求的设备与服务。

产品应用创新方面,以强智能为主要发展方向,以 AI+终端为主要实现方式,代表性产品包括 AI 手机、AI PC、AI 可穿戴设备、AI 车载终端、北斗终端、智能工业终端等;产品形态创新方面,以场景应用为导向,以多样化、融合化为特征,涌现出裸眼 3D 终端、三折叠手机、AI PIN、Rabbit R1、人形机器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智能戒指、扩展现实终端等新型产品。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是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AI+终端正显著提高智能终端产品功能、不断扩展应用场景、持续提升消费者及行业用户的体验,促进消费类终端向强智能升级,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助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落地实施。

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驱动新一轮的行业转型深化,并引领新一代智能终端走深向实。与此同时,《蓝皮书》指出,新一代智能终端呈现出“四新”趋势特征:一是新的交互方式,从“单一模态交互”变为“多模态智能交互”;二是新的服务模式,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三是新的应用范式,从“AI 赋能”迈向“AI 原生”;四是新的业务场景,从“万物互联”进入“万物智联”。

新产品、新模式层出不穷

随着人工智能工程化的加速推进,新产品新模式层出不穷,催生了AI 手机、AI PC、AI 可穿戴设备等系列人工智能终端,并成为新一代智能终端的代表性应用产品,旨在通过深度集成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终端完成更复杂的任务,实现终端更强的性能。

比如,AI 手机作为人工智能与移动通讯设备融合的新范式,在传统智能手机的基础上,通过软硬件全方位创新提升移动用户交互体验,推动手机智能化程度迈向新高度。硬件层面,SoC、存储性能不断提升,电池、散热、面板等技术持续进步,助力手机硬件能力不断增强。软件应用层面,从生成式 AI 逐步向全域AI 升级优化,更加关注 AI 在系统级、场景级、跨应用级中的应用及赋能。手机智能体重塑软件架构和应用模式,整合并联动各种资源工具,为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服务。

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升级、重组和延伸不断实现自身的迭代进化,从集成电路、互联网到云计算、5G、卫星通信、人工智能等,形成了庞大且交叉组合的技术簇群来赋能新一代智能终端发展。此外,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普通的电子设备,而是渴望拥有更加智能、便捷、个性化的产品。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效果显现、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落地应用及消费者市场需求的推动,全球智能手机、PC 和智能穿戴等代表性产品出货量呈不同幅度增长,推动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升级。

多层面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发展

针对新一代智能终端发展,《蓝皮书》指出,模型算法、操作系统以及芯片仍是下一阶段的技术创新重点,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可通过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的有效措施支持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未来还应进一步落实人工智能标准顶层规划,聚焦端侧模型能力、交互能力、软硬件能力以及智能化水平评估等方面,丰富智能产品与服务中有关新一代智能终端的相关标准,加强标准制定与产业发展的协同联动,确保标准制定与产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推动标准在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和落地实施。

此外,当前端侧 AI 模型百花齐放,终端厂商、模型厂商及应用厂商纷纷聚焦于应用入口的激烈争夺,商业模式还未成熟,培育繁荣共生生态是当前产业发展的重点。未来应积极发挥政府部门以及行业组织的引领与协调作用,加强硬件提供商、大模型服务商、终端厂商、运营商、AI 应用开发商多方协同,深入挖掘智能终端应用,尤其是探索教育、工业、金融、医疗等垂类场景,综合多样化技术路线,力争构建繁荣共生的生态体系。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