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业邦
4月2日,在深圳举办的AIoT “智变浪潮” 技术沙龙上,火山引擎RTC正式开源的实时对话式AI嵌入式硬件方案,犹如投向湖面的巨石,激起了智能硬件产业的层层涟漪。
当全球 AI 硬件产业陷入技术落地难、交互体验差、生态协同低效等困境时,这套整合“端-边-云”全链路能力的开源方案,已经吸引了乐鑫、移芯、展锐、杰理、星宸等10余家芯片及模组厂商确认适配。这场被业内视为“智能硬件交互革命”的发布,正将行业焦点从单纯的硬件堆砌,拉回到“如何让设备真正与人对话”的核心命题。
AI硬件的现实困局:
狂欢下的暗礁
黄仁勋在CES 2025高喊着“未来属于物理AI”,头豹研究院更是预测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2028年突破4.26万亿元,一切似乎都在积极发展之中。
然而,狂欢之下,中国智能硬件产业却面临着现实挑战。以教育领域为例,量子位报告显示,2024年消费级AI教育硬件市场规模达165亿元,但主流产品陷入功能内卷化:AI学习机依赖“精准学”、“口语陪练”等基础功能,交互停留在按键触发的“你问我答”模式;智能音箱在高分贝的噪音环境下有较高的误唤醒率,一旦网络不佳,端到端延迟普遍达到数秒,用户戏称其为“人工智障”。
技术泡沫的阴影同样存在。定见咨询在报告中提到,通用人形机器人因技术瓶颈和成本压力,商业化进程远不及预期。更重要的是,其对场景的实际感知和人机交互能力并未有革命性突破,无法实时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做出大模型所赋能的自主决策。
尽管大模型与IoT设备的结合曾经被视为破局关键,越来越多的厂商依赖在云端调用大模型,但落地过程仍然充满挑战。火山引擎边缘智能高级产品专家刘浩然在现场演讲中提到,弱网下的延时暴增、不同场景下的定价策略以及高昂的接入成本,仍是目前尚待解决的痛点。
RTC开源方案破局
给硬件装上“对话大脑”
面对上述困局,火山引擎RTC的破局之道,在于将“端云协同”理念融入硬件基因。这套整合硬件推流、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和大模型技术的方案,通过三大核心创新让智能硬件真正“会说话”。
首先,是即插即用的“硬件友好型”架构。在展台上,工程师展示了一块巴掌大的第三方厂商Cat.1模组,其内存消耗被优化至低于300KB,这意味着百元级的低功耗设备也能运行复杂对话模型。
据了解,火山引擎与乐鑫、移芯、展锐、杰理、星宸、全志、君正、瑞芯微、移远、广和通、安信可等10+芯片模组商达成深度适配,覆盖WiFi、蓝牙、Cat.1等全通信技术,开发者只需完成音视频采播和硬件抽象层的适配编译,即可在24小时内完成原型开发。也就是说,这套底层系统被封装成“全能模块”,硬件厂商拿起来就能用。
其次,是比肩真人的自然对话体验。
想象一下,用户在家中看电视时需要和地毯上的AI玩偶互动。传统的语音方案,在电视背景音干扰下会遭遇频繁误打断,而火山引擎方案通过AI降噪和毫秒级人声检测,实现无缝衔接般的打断响应。例如,一旦用户说“等一下,我不是这个意思”时,玩偶能即时停止回应并重新理解意图。更关键的是,其自研抗弱网技术在80%丢包率下仍保证通话稳定,端到端延迟低至1秒,让偏远地区的用户也能获得流畅交互。
最后,能看会想的“多模态大脑”,是火山引擎方案的终极杀手锏。
在另一块集成星宸摄像头的开发板上,设备展现出对视觉的超强理解能力:当用户比划“OK”手势,它会主动切换为儿童模式;识别到老人长时间静止,会触发语音关怀,询问其是否需要帮助。
这得益于方案集成的视觉理解模型,与云端大模型形成端云协同——端侧处理实时音视频数据,云端完成复杂语义推理,再通过Function Calling能力调用外部服务,比如查询天气、控制家电。从这一刻起,硬件不再是执行指令的工具,而是能观察、思考、决策的智能体。
上述三大核心创新,正在吸引合作伙伴入局生态。据广和通AI研究院院长刘子威透露,其与火山引擎合作的4G模组已应用于AI玩具,实现全球蜂窝通信与低延迟交互,让孩子远程也能随时唤醒玩具;移远通信副总经理辛健则强调,移远为AI玩具提供的PCBA内置了音频算法,结合移远的物联网平台和火山引擎,帮助玩具实现千人千面,具备了不同人设的对话能力。
而在垂直场景中,潜在空间CEO兼趣睡科技AIoT首席创新官Jason分享了瞌睡包AI智能枕的案例,即通过无感监测层感知并上传用户的呼吸、心率等数据,结合火山引擎搭建智能体,分析睡眠问题,提供个性化助眠建议。
观点交锋
技术、商业与生态的激辩
借助本次火山引擎RTC开源方案的强势发布,在首场圆桌论坛上,各方嘉宾对未来主流AI硬件产生了各自的意见。
深圳四博智联CEO李洪刚、锦秋基金合伙人郑晓超倾向手机仍是主流,认为手机算力提升+端侧大模型集成使其成为“最大端侧载体”,或与眼镜结合形成“核心终端”;而linkloud联合创始人蒋莹之和小铁文娱CEO毛鑫预言,机器人(家用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将得到更广泛应用,认为AI技术将推动服务型机器人落地,覆盖家庭和线下服务场景。
当面对互联网大厂的强势入局,硬件厂商的焦虑显而易见。李洪刚直言:“大厂的资金、渠道丰富,很可能进入眼镜赛道,创业公司就只能在细分人群、外观设计差异化定位。”但郑晓超则相对乐观:“眼镜对线下渠道的依赖很强,市场也非常分散,这是大厂的短板,很难做到垄断。”毛鑫也对此表示赞同,认为创业公司线下做苦活累活堆积的渠道门槛,比技术更难被复制。
硬件是入口,服务才是未来。一些以互联网转型起家的硬件公司,擅长通过“硬件+订阅制”或者“硬件+内容分成”的模式,拿到更好的内容资源,夯实服务基础。
但转型并非易事。创造服务收入需要持续运营能力,对团队的组织力、数据力、内容力都是巨大挑战。在第二场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探讨了AI硬件在抖音电商平台的运营逻辑。
在细分赛道定位上,巨量引擎本地业务教育行业运营经理王锦丽指出,电教赛道爆品增长源于“具体场景需求满足”,如AI学习机解决“家庭智能家教”痛点,产品要切入用户未被满足的刚需。
谈到内容创作的评价标准,水木AI联合创始人纪晨强调要尊重平台规则,摸透抖音以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你觉得很漂亮的短视频,拿到的完播数据如果很差,那就是废了”;而张金鹏看法有些相左,认为内容需从用户视角出发,测试短视频的情感共鸣、刚需解决等卖点。
未来启示
重视用户价值,开放让产业共赢
这场沙龙所传递的核心信号,是AI硬件必须回归用户价值。火山引擎着力打造的RTC开源方案,本质上仍然是为了提升交互体验。“做技术的不应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更应该思考创造的产品在细节上能否更合理,以及是否为用户提供了真正的情绪价值。”灵优智学科技CEO黄海华在现场强调。
另外,产业链的通力合作是底层基础。推出RTC开源方案后,火山引擎与众多厂商的合作案例表明,开放生态能加速创新,同时完善的规则能实现良性竞争下的共赢。“我们希望提供足够丰富且全面的生态,既能帮助合作伙伴撮合生意,也会通过分级制度明确伙伴享有的权益。”火山引擎生态合作总监薛川表示。
这场关于AI硬件的思辨还远未结束,但至少有一点已清晰:AI技术的迭代浪潮正在重塑硬件产业,而破局的关键,在于将冰冷的算法转化为温暖的用户价值。
当硬件真正“活”起来,或许我们将见证一个比互联网更宏大的智能时代。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