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世界就是这么的朴实无华。相信各位读者最近已经被这么一则消息刷屏:根据新华社的报道,三月十一号,美国《大西洋月刊》主编杰弗里·戈德堡在加密通讯软件Signal上经历戏剧性一幕:一个与总统国安助理 华尔兹 同名的账号将其拉入名为 胡塞PC小组 的机密讨论群,群内赫然流转着美军打击也门胡塞武装的作战方案。这场乌龙事件在戈德堡两周后的公开披露中引爆舆论,随后引发美国政治系统“地震”,成为25日参议院年度全球威胁报告听证会的焦点,多位涉事高层面临“被辞职”局面。
本文引用地址:
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你以为国家制定作战计划是在安保重重的五角大楼中的一个神秘房间,政府的大人物们一个个面色凝重,在高级别军官的簇拥中盯着大屏幕?而实际则是领导在“微信”中拉群,决定重大事件的流程也许不会比打工人每天在工作群里的打卡更复杂。当《大西洋月刊》总编辑戈德堡的Signal聊天窗口突然弹出 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的入群邀请时,这场堪比春晚小品的乌龙事件就注定要载入数字安全史册。
这一事件带火的不仅仅是聊天群里让人哭笑不得的表情包,还有各位官员使用的聊天软件“Signal”。
早在事件刚刚发酵的3月24日,Signal APP联合创始人、Signal Messenger首任CEO马修·罗森菲尔德(化名Moxie Marlinspike)在社交媒体X平台发文吆喝起来,想要接住这难得的“泼天富贵”。他写道:“现在加入,有机会被副总统加入群聊,协调敏感的军事行动。机不可失哦!”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Signal?如今的聊天App多如牛毛,为什么偏偏是Signal会被美国政府高层当成“键政”工具呢?今天这篇文章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技术底层,通过Signal这款软件来看看其引以为豪的E2EE。
作为一款以隐私保护为核心的即时通讯工具,Signal由加密技术先驱马克西·马林史派克(Moxie Marlinspike)主导开发,其前身可追溯至2010年创建的Whisper Systems项目,并于2015年正式以独立应用形态问世。该软件自上线初期便获得 棱镜门 揭秘者爱德华·斯诺登的公开背书,成为隐私倡导者的首选通讯工具。在2021年WhatsApp强制要求用户共享Facebook数据引发争议之际,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发出 使用Signal 的号召,直接推动该应用登顶美国应用商店榜首。
而其保护隐私的关键就是其端到端的加密。许多消息传递服务提供加密通信,但并不是真正的端到端加密。消息在从发送者到服务的服务器的过程中,以及从服务器到接收者的过程中是加密的,但是当它到达服务器时,它会短暂解密,然后再重新加密。就如同有这样一家邮政机构,在接受某人的投递信件后,打开信封并将信件转移到一个新信封中,然后再将其递送给收件人。这封信的内容可能会暴露给邮政服务的员工。而E2EE则像是将信件锁进一个只有收件人才能打开的密码箱,即便邮局员工拿到这个箱子,也无法窥探其中秘密。
落实到实际中,在端到端加密机制中,通信双方通过唯一密钥实现数据安全传输。以A向B发送消息为例:若A采用双方共享的密钥加密信息,即使第三方C在传输中截获数据,因缺乏解密密钥,也无法读取原始内容。B接收加密数据后,通过本地存储的密钥可还原明文信息。
而密钥的形态则因场景而异,在基础场景中,可能仅是一组预设的解密指令;而在网络通信场景中,密钥表现为特定长度的二进制序列,通过复杂数学算法参与加解密过程。
具体到E2EE通讯应用,加密密钥始终存储于用户终端设备。例如,当A和B使用支持E2EE的通讯工具时,信息在A设备端完成加密传输后,B的设备将自动调用本地密钥解密,实现信息的安全解读。在此机制下,服务端仅承担加密数据的中转职能,全程无法接触原始信息。
端到端加密体系采用非对称加密机制(即公钥加密),该技术通过双密钥系统规避传统密钥交换风险。在公钥加密框架下,通信双方持有两种数学关联的密钥:可公开分发的公钥与严格保密的私钥。任何持有公钥的实体均可对信息进行加密操作,但解密权限仅属于对应私钥的持有者——这种单向特性有效解决了对称加密(单密钥体系)的密钥泄露隐患。
以密钥更新场景为例:若A与B采用对称加密,新密钥的传输过程存在被第三方C截获的风险。而采用非对称加密时,A只需公开其公钥,B使用该公钥加密信息后,即便传输链路被监听,C因缺少A的私钥仍无法破译密文。
因此,使用端到端加密的通讯软件基本上杜绝了信息在从A到B的途中被窃取的风险,但是一旦消息到达目的地,它就不会再保护它们。所以,要想窃取端到端加密的信息,基本上只能使用一些“朴实无华”的手段,比如C可以直接偷走B的终端设备,或者也可以像开篇的美国那样,直接向“泄密者”发送信息。
当Signal的加密算法成功抵御外部攻击时,这场乌龙事件却暴露出数字安全最脆弱的环节——人性本身。E2EE技术固然构建了数学意义上的铜墙铁壁,但总统助理在Signal群聊中的操作失误,恰似古希腊神话中阿喀琉斯之踵,揭示了再精密的技术系统也难防人类行为漏洞。
这场加密乌龙终将载入史册,不仅因其戏剧性,更因它预示着一个关键转折:当人类文明愈发依赖数字系统,安全概念正在经历根本性重构。真正的数字安全,或许不再局限于算法强度的军备竞赛,而应构建包含技术防御、制度约束、人文素养的复合生态。正如网络安全专家布鲁斯·施奈尔所言: 加密解决的是数据安全问题,而真正的威胁往往来自握着手机的那个人。
当群聊截图在互联网疯传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美式官僚主义的荒诞剧,更是数字时代所有参与者必须直面的终极命题:在技术与人性的永恒博弈中,究竟需要怎样的制度创新与文明觉醒,才能让加密技术真正成为自由之盾而非失控之矛?这个问题的答案,或将决定人类数字文明的未来走向。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