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这是由小米 su7 引发的公共事件,再次将小米创始人、CEO雷军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在此前,无论是两会时间还是武大探访,雷军也是第一时间引起了媒体以及公众的强烈关注。
雷军与别的老板不同,他是小米品牌的第一代言人,是个人与品牌捆绑最紧密的代表,是老板下场做IP当网红的始作俑者与践行者。很多用户也是的的确确是冲着其个人形象与魅力才形成了消费决策。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雷军享受到了IP网红的福利,也必然将承受舆论带来的监督和压力。雷军此番的处境再次将“企业家是否应该下场当网红”这一问题摆在了桌面上。
我们先来看看企业家“网红化”的核心逻辑。首先,通过个人IP塑造,企业家能以低成本、高互动的方式拉近与年轻用户的距离。例如,雷军的“Are You OK”梗、周鸿祎的“怼职场PUA”内容,均通过短视频平台快速传播,形成品牌记忆点。海尔周云杰因两会表情包意外走红后,主动入驻社交平台并推出《海尔兄弟》重制版,成功唤醒80后用户并吸引新生代关注。
其次,在流量时代,企业家的直接回应能快速化解舆论危机。例如,俞敏洪通过直播解释东方甄选争议,董宇辉的文学底蕴为新东方直播带货注入情感价值,均体现了人格化传播的优势。相比传统广告,企业家IP的“自传播”模式成本更低且更具信任感。雷军的微博和抖音账号累计粉丝近7000万,其发布会观看量超1亿人次,直接带动小米SU7预售量激增。
但,“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企业家做网红,在享受流量红利的同时也必然也要接受流量带来的反噬。
部分企业家过度追求数据指标,将点赞量等同于品牌价值,甚至简化危机公关为“道歉直播”。例如,董明珠曾因“玫瑰空调”等争议设计引发舆论反噬,暴露了个人IP与产品脱节的风险。雷军因小米SU7事故被批评“回应迟缓”,其个人IP与品牌深度绑定的模式导致负面舆情迅速波及企业声誉。类似案例还包括张兰因家庭纠纷引发的直播间封禁事件。若企业战略过度依赖流量热点,可能忽视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例如,某车企创始人沉迷直播导致产品竞争力下滑,印证了钟睒睒“企业家应聚焦产品”的观点。
在“流量”与“初心”之间,企业家们要做到 “出圈”与“守正”的结合。企业家IP的核心应是传递品牌价值而非个人魅力。例如,周云杰强调“用户记住产品更重要”,其社交账号内容聚焦产品功能与用户需求,避免过度娱乐化。华为通过轮值CEO制度分散风险,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则以商业思想沉淀品牌深度。
不少成功案例显示,企业需建立“去个人化”的品牌体系。微软通过纳德拉的“云优先”战略弱化比尔·盖茨影响力;苹果以设计团队和供应链专家替代乔布斯的“神化”形象,均实现了品牌延续性。雷军、董明珠等通过IP塑造行业影响力,但需警惕“网红依赖症”。
企业家是否下场当网红,本质是“注意力经济”与“实业精神”的博弈。短期看,个人IP能快速提升品牌曝光;长期看,产品质量与用户信任才是核心竞争力。理想模式应如海尔周云杰——以流量为杠杆撬动品牌年轻化,但始终将产品创新与用户需求置于首位。正如网友所言:“1999年的小米靠性价比崛起,2025年的小米更需要‘去雷军化’震撼自己。” 只有将流量转化为制度、文化和技术的“硬资产”,才能穿越周期。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