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涨价,水果们都在努力变甜

内容摘要来源:36氪消费者、农业和商业的共谋。文|曾宇昕编辑|龚正来源|真故研究室(ID:zhengulab)封面来源|Pexels围绕水果的口味,人们分为两派。一派会惊艳于水果越来越甜,一派会疑惑,感觉水果越来越没有水果味,缺乏小时候吃到的那种清

来源:36氪

消费者、农业和商业的共谋。

文|曾宇昕

编辑|龚正

来源|真故研究室(ID:zhengulab)

封面来源|Pexels

围绕水果的口味,人们分为两派。一派会惊艳于水果越来越甜,一派会疑惑,感觉水果越来越没有水果味,缺乏小时候吃到的那种清甜和果香,更像“吃糖水”。

由于供给上的稀缺性,变甜的水果一般会卖得越贵。不过,从两派的争论来看,“甜”或不能成为水果行业发展的唯一终极,“多元化口味”可以成为候选项。

更甜的樱桃李,夺了车厘子的光芒

年末年初,车厘子的光芒似乎没往年那么耀眼了,5斤标准箱装价格约220-280元,这只有2023年高点的一半,零售价在春节后也因为进入销售尾季等原因,部分出现了腰斩。

现在在声量上取代车厘子的当红炸子鸡,“樱桃李”是其中一个,它来自智利或澳大利亚等地,是一种樱桃和李子的杂交水果。很多尝过它的消费者都评价,樱桃李香气浓郁,口感兼具甜嫩、多汁与爽脆等优点。

业内给出的车厘子和樱桃李的甜度对比是,智利樱桃李是从18-25Brix(糖的百分浓度单位),车厘子甜度在14-22Brix。在网上,“樱桃李甜度爆表”等营销词十分显著,估计能吸引到一些消费者“转阵营尝鲜” 。

当然,如果想要尝到樱桃李的甜,你需要支付更多的钱。在一些中高端超市,由于偏向采购中甜度和高甜度的樱桃李,价格不算便宜。

250克盒装里装着9个樱桃李,22.9元,相当于每一小个2.54元。也有更大颗的来自澳大利亚的皇后李,两个25.9元,一个就要12.95元。

把车厘子与樱桃李两个不同物种比较,似乎有失公允。但樱桃李本身确实也在越来越甜。

有公开信息称,传统品种樱桃李甜度约为16-18 Brix,而现代优选品种(如Regina、Kordia)甜度可达22-25 Brix。像美国生产的“北美之恋”高甜度樱桃李,甜度就达到了20 Brix。

樱桃李不是变甜的唯一物种。这两年大火的蓝莓,有公开资料称,传统蓝莓甜度通常在10-15 Brix之间,而现代高糖品种甜度可达15-20 Brix。

权威的《科普中国》信息网则指出,以前的西瓜甜度达到12就很高,而2020年日本推出的金色罗皇西瓜达到了20。普通的菠萝甜度一般在8-10之间,而来自菲律宾的黑钻凤梨甜度可以达到16。现在桃品种的含糖量,据说也比以前高几个点。

人们有感于水果越来越甜,实际上是水果内的糖酸比被“人为改变”了,方法是改良育种。糖酸比高,吃起来就偏甜,反之就偏酸。

比如,阳光玫瑰和巨峰葡萄的含糖量相差不大,但巨峰的含酸量几乎是阳光玫瑰的两倍,导致巨峰吃起来就偏酸一些。而阳光玫瑰糖酸比达到了60以上,是其他水果的 1-3 倍,所以能靠“甜”突出重围。

人类噬甜,被认为是天性,这也天然激活了“一条变甜水果”的产业链。

越甜越贵,水果的资本化控制

有人把水果变甜,视为“消费者、农业和商业的共谋”,说的是人类很容易成为甜的俘虏,而农业和农业资本们谁都难以拒绝水果变甜后,所可能收获的巨大经济效应。

这几年,年轻人常感叹“水果难以自由”,价格上给人难以高攀的品种,基本上在产品营销上都会凸显一个“甜”字。只需要去菜市场逛逛,就能一探究竟。

标有“纯甜黑珍珠”字样的车厘子198元1斤,8个“爆汁鲜甜”的沃柑73元,一串“爆甜头茬”的青提40元,“糖度 12度”的新西兰奇异果25元3个,甚至连菜市场按框买的砂糖橘,大型生鲜超市在标签加上“广西现摘保甜”就要近8元/斤。

月薪如只有一万,水果真不是想买就能买。实际上,目前资本对水果甜度的挑选,以及对甜度背后利润的追求,这一整个利益导向已经贯穿整个产业链。

身在研究环节的李达(化名),是一位柑橘类生物学博士。他在南方某省一所大学拥有一块研究柑橘品种的校企合作育种基地。

这里孕育着许多柑橘新品种,农技员会一一测量甜度,甜度低的“直接pass”。

至今,李达在基地里仍保有一块本土原生柑橘品种基地,但不卖。“原因是本土的(不那么甜的)品种都卖不出价格,只能当作实验对照组。”

身在种植环节的吴向东,是回江西老家创业的农二代,在家乡承包了几十亩脐橙种植基地,来田地寻找供应链的客户挺多,比如批发商、超市零售等,但吴向东发现, “他们最看重的还是尝起来甜不甜,而不是怎么种的。”

吴向东承包的脐橙种植基地。 

吴向东认为,评价水果的口味应该是多元化的。“也许有人就爱吃甜里那一点点的酸味。”但即便如此,甜度仍然最容易成为与“所谓的优质”挂钩的标准。

到了水果流通环节,什么水果好卖,渠道商掌握着圈选和分销的决定权。

就拿2023年1月在港交所敲钟上市的“水果连锁零售第一股”百果园为例,它就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水果分级标准,评价维度包括酸甜度、新鲜度、爽脆度、细嫩度、口感和安全性,根据这些维度将水果标准分为“招牌、A、B、C”四个等级。

有的水果极其罕见,供应量很少,百果园还会再单独划分出一个“稀有”等级。以蓝莓为例,如果是A级的品质,售价可以高达28.9元一盒(125克)。

据其招股书资料,招牌级及A级水果对销量贡献和收入的贡献最高,在报告期内均超过了50%。这两级水果的毛利率也更高,且同样有着持续增长的趋势。可以看出,以甜度为关键要素之一的水果,让企业有利可图。

所以你看,很难说水果变甜,是某一方的企图。水果世界的真相,可能就是多方的共同奔赴。

水果,不能只有“甜的终极”

在水果的变甜史上,邻国日本常常成为大众的参照。在日本,每当新研发出一种更甜的水果,一颗小果子的拍卖价动辄“成千上万”人民币,刷新中国人的水果世界观。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这几年日本水果的高价进阶之路。

2022年,日本青森县研发出的樱桃品种“朱诺之心”,直径超过28毫米、含糖量达到20度,而一般樱桃是8-10之间。该品种最高级别“青森心跳”15粒装樱桃被拍出60万日元(合2.9万人民币)的天价,相当于每颗樱桃吃一口,4万日元(约合人民币近2000元)就飞走了,刷新纪录。

专卖高级水果的日本银座千疋屋(位于东京中央区)在2024年6月上市了新品种夏季草莓“银彩红”,每颗售价在3000日元(约合人民币137元)以上,甜度达到了18,而一般草莓甜度在10左右。

再往前一点,于2008年推出的“浪漫红宝石(Ruby Roman)”葡萄,以其颜色鲜红、颗粒大小为巨峰的两倍为特色,甜度更是达到18度以上,一般葡萄是10-20之间。

当时,最高等级“浪漫红宝石”被拍出1串15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7.3万元)历史最高价,平均每颗葡萄价格高达5.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670元)。

看了日本这些令人心动的产品和令人扑通扑通跳的价格,相信对不少中国业者也有触动。

日本水果为何如此追求甜而贵?

人们可能以为日本国土狭窄,产出不够所以贵,这算原因之一。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水果产业的道路选择上”,日本选择了“精耕细作的奢侈型水果”发展之路,努力面向中高收入人群,进行定向供给,并培育出发达的“水果送礼市场”。

这一所谓高品质、高附加值的道路选择,也让日本水果在亚洲奠定了自己的坐标和特色。中国的很多水果产品,不少育种都来自于日本,比如从最早的红富士,到前几年流行的阳光玫瑰。

中国的水果育种也有借鉴日本之意,不过结合中国的国情,业内有声音认为,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水果产业道路——不全部瞄准少数人的奢侈消费,而是应该走大众化的精品之路。

近年,中国大的消费趋势,已经从前十年追求高质高价的商品,转向追求高质价比的商品。十年前,谁能在圣诞节为恋人买一颗百来元的苹果,周围的人会积极评价,但放到现在,风评可能会相反。

如今的消费心理更多是:水果质量不能差,价格要适当,才能占领市场上最广大的人群。谁更接近质量与价格之间的中间点,谁在市场上就有更大的赢面。

另外还有一个趋势就是个性化消费。已经有一部分年轻人,不再单纯追求甜度,而是口感的多样化——可以带一点酸味,不用那么甜,但口感上可以更加绵密或者有层次。

比如这几年茶饮用的比较多的油甘果,喜光喜热,长于亚热带,据说它受欢迎的一大关键是口感的层次丰富。入口先微涩、后回甘,很多年轻人就好品味这一口入嘴变化的一瞬间。

如果说这种水果比较小众,一些大众化的水果,年轻人们也在探索他们更多层次的口味。比如网上就有人分享对释迦果和菠萝蜜的口感,这些爱好者们原以为这两种水果就是“甜”,但后来到了原产地之后发现这两种水果,是有果子的独特香气的。尤其菠萝蜜,还吃出了奶油味。

就包括时下流行的樱桃李子,也有人分享它的“真身之味”是:甜、酸、涩、香,对人们进行科普。还有人喜欢分享苹果这种“大路货”,说有一种“王林苹果”,果皮是淡淡的涩味,果肉却是清甜多汁。

相信随着人们的味觉觉醒,这势必会从需求端反向影响到供求端,甜不会永远是水果的唯一一极,多极化口味或许才符合当今世界的真实。

实际上,一些零售终端正在朝这个方向去努力。盒马等一些超市业者就表示,现在零售端做的比较多的叫“熟度管理”,尽可能让不同水果在货架上时都是最佳赏味的熟度,重点是为了突出不同水果应有的风味,而非只是管理糖度。定好最佳赏味熟度后,超市还要尽可能将此变成水果采收、运输、储存上的标准,保证品质的统一,并以符合时下消费大趋势的价格进行销售。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