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利领域正面临政策与技术双重红利,企业需同步提升专利质量与全球布局能力。‘金专计划’学员则应兼具法律、技术及国际化视野,以应对从‘规则跟随’到‘生态构建’的产业跃迁。”3月15日,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名誉院长、上海大学复合型高级专利实务人才培养项目(下称“金专计划”)总顾问陶鑫良在“金专计划”第三期开班仪式上,一语道出“金专计划”的目标和意义。
这一天,来自上海大学药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微电子、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化学等理工类专业以及各专精特新企业的50名学员组成一个新的集体,开启为期4个多月的专利代理技能培训课程学习。在此之后,他们将在上海市8所知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沉浸式实训。毕业后,他们也有机会在这些机构里就业,成为专利代理师或专利律师。
“金专计划”是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于2022年启动的知识产权专项人才培养项目,在上海大学面向理工背景学生招生,有意从事专利相关工作的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学生均可报名参加。目前“金专计划”已经开展三期,学员超过150人。2024年10月,该项目入选第三批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
“‘金专计划’聚焦培养专业、高端和紧缺型专利实务人才,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为实施理念,跨学科、定制化开展‘金牌’专利代理师、专利工程师、专利律师等复合型高级专利实务人才培养。”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袁真富坦言,此前,知识产权人才在高校阶段的培养偏重理论,学生进入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或企业后从事专利相关工作时往往还需要进行很长一段时间的实务探索,才能胜任工作。“‘金专计划’的培养更偏重于专利代理实务,旨在弥补知识产权教育欠缺技能性实战训练的短板。我们在课程培训阶段,邀请资深专利代理师讲授近150课时的技能训练课。”袁真富介绍,实务培训课程旨在快速提升学生专利检索、专利撰写、专利分析等实践技能能力,让学员就业后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胜任专利相关工作。
“金专计划”另一突出特点是“产教融合、校企协同”。“‘金专计划’从启动开始就得到业界的大力支持,上海的知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从一开始就参与到‘金专计划’中来,从第一期的5家、第二期的7家,到第三期我们与8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行了深度合作。”袁真富介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从招生阶段就参与“金专计划”工作,与学院共同面试学员,有的机构在培训开始不久即与部分学员达成就业意向。课程培训结束后,8家服务机构接收学员进行6个月的带薪实训。“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将产业人才技能需求提前融进大学专业教育,为产业界培养实务人才。”袁真富说。
“现场聆听头部知识产权事务所的老师们亲自授课,我真切地感受到专利代理行业的魅力。仅仅几周的课程学习,让我充满了对未来工作的向往,也认识到自己专业知识还不足,非常急迫地需要充电加油,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能收获一个进步的自己。”“金专计划”第一期学员、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学生杨洋在学习期间这样表示。
袁真富说,“金专计划”设立的目标是为产业界输送专利实务人才。但值得一提的是,项目也吸引了不少技术研发型学员。
“有些学员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已经获得专利,经过‘金专计划’的培训,他们能够更好地把专利工作和研发工作协同起来,对提高自身甚至所在企业专利质量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如今,已有多名受训学生就职于知名专利事务所、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据统计,“金专计划”第一期29名毕业学员中,通过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的近10名,毕业后从事专利代理或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有14位,其余学员就业大多分布在研发等技术岗位。
“两期培训后,不少企业专利工作人员也纷纷表达了参加培训的期望,第三期我们招收了5位来自产业一线的学员。未来,‘金专计划’将进一步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从生源质量、课程体系、实习实训等方面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紧缺人才需求,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袁真富表示。(本报记者 杨柳)
(编辑:刘珊)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