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伟 杨 湛 本报记者 张 强
“接上级通报,小股残敌对我袭扰,立即清剿!”闽中山区,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的一场单兵、班(组)战斗能力检验演练紧张展开。官兵定下处置方案、完成战斗准备,小群多路奔赴目标地域。
“挥好考核‘指挥棒’,才能立准基础训练的‘风向标’。”支队领导说,他们以军事训练大纲为依据,按照作战编成,区分战斗岗位,设计战斗、支援和保障3种能力指标体系,梳理十余个专业70余项单兵、班(组)战斗能力检验课目,让官兵在近乎实战的环境中接受轮番检验。
密林深处,脚步沙沙,该支队的一场实战演练再次打响。左翼突击、右翼迂回、正面佯动……官兵灵活运用战术动作交替掩护、隐蔽接近,“敌人”似有察觉,开始反击,官兵随即借助轻重火器迅猛压制,同时掩护狙击手侧翼回击,战斗一时陷入胶着。
此时导调部内,口令声、鼠标点击声、导调通报声此起彼伏。“4号靶被命中3次!”“绊雷排除成功!”警士参谋谭波屏息凝神,紧盯操控台电子靶标动态,不时用对讲机指挥调度。“14号靶被轻机枪摧毁,启用备份靶标!”一道道指令传导至阵地,气爆靶、起倒靶时隐时现,运动靶车穿梭在山间小路……参战官兵调整兵力部署,重新发起攻势。
堑壕内,某战士头盔发烟器升起红烟,系统判定其“遭受大腿贯穿伤”临时退出战斗,卫生员匍匐接近“伤员”,检视“伤情”,包扎捆绑……“迅速消灭2号高地残敌!”一声令下,官兵扣动单兵火箭筒扳机,数道火舌破膛而出,精准摧毁“敌”目标。
记者了解到,这次演练,该支队导调组只提供战场态势,不干预部队指挥,不设置行动预案。他们在演练中融入智能蓝军实弹战术评估系统、末端数据采集系统、心肺复苏模拟人等检验平台,区分专业构筑不同检验场景,随机诱导部队展开战场运动、防护打击、观察报知、爆破清障等战斗行动,打破了以往脚本化、操场化的练兵模式。
炮声震天,激战正酣。各专业分队陆续加入战斗,通信线路被“敌”切断,通信分队开设超短波电台,组网通联;侦察分队秘密渗透,借助现场侦察车、化装潜伏等手段搜集情报;运输分队自救脱困,驾驶宿营车通过弹坑路、限制门等路段,紧急运送弹药;装甲车搭载战斗员多路出击、火力急袭;无人机巡空警戒,实时回传画面,引导迫击炮打击反斜面目标……官兵冲进“敌”指挥所,通过逐坑道、逐房间争夺,最终消灭“残敌”。
“一班得分630分,基本形成战斗能力!”“中军帐”内,该支队考评组根据辅助系统,对演练情况进行综合打分。演练中战士叶荣达中枪“受伤”影响全班得分。他说:“训练场上多流汗,战场上才能少流血,下一步我会吸取教训,当好一名合格战斗员!”
“我们按照任务、质量、时间3类指标,先评判是否完成任务,再根据动作质量、战斗用时等内容细化评判标准,以此更好摸清训练底数,精准展开补差训练。”支队参谋倪永江说。
夜幕降临,官兵开始复盘检讨,总结战法训法,研究改进措施。据了解,下一步,支队将持续探索基础训练标准化考核模式,论证战斗能力检验标准和分值权重,编写战法训法手册,提升实战化训练效能。
0 条